为了让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工作能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11月21日,政府管理学院在A2-201会议室举办了“后疫情时期应用型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模式”研讨会。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解国平、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总干事郑波、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督导主任曹霞、上海市静安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朱庆章、上海市益扬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中心副总干事张曼曼、上海市松江区卿云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总干事张羽、上海市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威廉、上海市正能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王多兵、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督导助理饶翊君、上海市浦东政和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罗新忠、上海市思伟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聪侠、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社工部负责人伍揆、上海市虹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邢冰、上海市中福会养老院事业发展部主任何帆、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苏峻以及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科负责人张可创教授,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张波,专任教师杨柳副教授、张善根副教授、时怡雯博士、王晓晶副教授、陶树果博士等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张善根主持。
研讨会上,张可创发表题为“后疫情时代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的主旨报告。他提出,这次疫情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巨大,不仅有诸如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等外在有形的冲击,还有生命意识、情感体验、人际关系等内在心理上无形的冲击。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反思社会工作组织在抗疫中遇到的问题和起到的作用,从中获得以后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启发。同时,我们也要借此契机思考后疫情时代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应该作出的改变。他认为,不仅要在理论课内容、实践方式、对学生要求、教学互动模式上作出改变,还要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理念和能力,在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模式上也要作出调整和改变。
朱威廉所带团队发表了“促进社会救助长效发展,发挥社会工作多元功能”的主旨报告,分享了上海申爱疫情及后疫情期的工作经验。自疫情发生之后,申爱社工通过专线电话,分别发现了各类救助群体的需求,开展了如:守护弱势关怀专线——暖心关爱电话、一个口罩的助力——大重病人群口罩募集、两个小时的伙伴——儿童青少年教育支持、类别化线上支持小组——心理疏导、特殊支持等救助服务。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项目主管邓菲菲做为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一线社工代表,分享了自己在疫情时期工作的亲身经验,表示亲身感受到了社工服务在特殊公共事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张羽作了题为“绝地求生——项目在疫情下的被动转型与创新讨论”主旨报告。她首先提出了自己在疫情时期线上社工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无经验借鉴、分饰多角负责活动运行等问题。然后,她对社工和政府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她提出了自己对社会工作发展会出现“内卷”现象的担忧。
与谈人虹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邢冰就前几位专家的主旨发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度表示肯定的同时,也提出了期望。此外,他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提出了增强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自身能力的建议。
杨柳就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问题,以及政府与社会工作组织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马兆珍分享了自己在抗疫时的经历,同时他的社工团队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和其他患病儿童开设了课程。
罗新忠提出后疫情时代,在社工人才培养中开设一门“社会突发情况治理”课程的建议,并认为社工对于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解国平发表了“浅谈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主旨报告,梳理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工作。他对在场的社工专业同学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同学们具备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
曹霞分析了自强机构的发展历程和工作经验。她提出向社会发出社工声音的必要性。自强专注于做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入工作,探索出“自助、互助、助社会”的工作理念。
王多兵作了主题为“物资在流动 我们在行动”的经验分享,讲述了在疫情期间有关慈善超市、身心障碍者的社会工作。张曼曼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社工是“资源衔接者”的观点。她表示身边资源越做越多,视角越来越大。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有介绍自己的能力,主动去成长。时怡雯提出目前高校教师、一线社工、社工机构的角色变化,从之前的高校教师做理论指导变成现在的多方同构。她还指出,社工的专业性不拘于证书,而体现在实践能力和情怀。随后,与会人员就专业实习计划、社工声音、接纳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自由讨论。
张可创在总结中以“四个三”做结束语。三个启示:有情怀、有能力、有敏感性;三种技能:学习技能、人际沟通技能、抗挫技能;三点希望:希望社工机构关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希望社工专业教师提升专业能力、希望社工专业学生努力学习;三点感谢:感谢社工机构的大力配合、感谢社工老师们的刻苦开拓、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和选择。(耿思雨 撰稿)
政府管理学院
2020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