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2日晚18:30,“慈善法新生研讨会”暨格物讲堂第二课在B3-101顺利举行。
为了紧跟最新的法律革新,本次格物讲堂组织同学们共同对新出台的《慈善法》进行学习,并主要由进行研究过的两位同学进行介绍。首先是由戚逸林同学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了《慈善法》的法条与一些需要我们注意的细节。《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是为了发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而制定的法律。同学们在简单地了解了《慈善法》之后,仔细思考了戚逸林同学提出的非常具有价值的问题:《慈善法》的通过对于慈善事业具有哪些意义?在经过热烈地讨论过后,同学们的回答也很有独到的见解:对于慈善事业开始进行规范,使得其有法可依,起到了保护和限制的双重作用,明确了慈善的范围,准确地定义了慈善组织等等。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下,我们迎来了第二位同学马思聪,他的问题更具针对性:“个人求助”和“个人募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个人求助”的定义是:受苦受难者以自己的名义向社会求助,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这种求助属于“利己”性质的行为。而“个人募资”的定义则是:为关心、救援、帮助他人而从事的慈善活动,是“利他”性质的行为。慈善法明确规定:慈善法不禁止个人求助,明确个人求助不属于慈善活动,不受慈善法调整。而不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组织或者个人基于慈善目的,可以与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募捐,由该慈善组织开展公开募捐并管理募得款物。马思聪同学借此讨论了“网络众筹”与“网络乞讨”的问题,和许多同学形成了共鸣,大家在学习到了最新的法学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更深刻地法学交流,使得这次活动的意义更深刻地升华了。本次课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有新的面孔的加入,那就是刑司的志愿者们,他们积极融入到了本次的课程当中,与格物讲堂的同学们一起学习慈善法,并将所学融会贯通,以便投入到之后的志愿者服务中去。
在一片欢乐与热烈的讨论声中,慈善法新生研讨会顺利地结束了,我院也会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紧跟国家法律制定的步伐,让学生们感受“法律风潮”,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学生做准备。
刑事司法学院
201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