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等12部门关于印发《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3-12-10浏览:10

沪教委德〔20233

 

各高等学校,各区教育党工委、教育局、宣传部、科委、经济信息化委、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委、文化旅游局、卫生健康委、关工委、国资委、团委:

现将《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

2023215

 

上海市“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大思政课’要善用之”的要求,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上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等精神,按照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聚焦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全面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深入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以机制创新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数字赋能为支撑,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善用社会大课堂,打造网络云课堂,深化课程思政全课堂,经过3-5年的努力,构建形成大中小各学段纵向有机衔接、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横向贯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的“上海方案”,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原则

1.把牢灵魂主线。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准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历史地位和实践要求。

2.突出系统设计。遵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市级层面整体设计,注重分层分类实施和重点难点突破,加强各学段一体化衔接,形成一个层次递进、结构合理、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工作系统。

3.坚持改革创新。聚焦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大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任务和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创新理念思路、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丰富工作载体,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4.强化统筹协调。围绕“大思政课”建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的要求,推动部门协同、资源共享、条件保障、社会合力等,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

(三)工作思路

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牵引,完善以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为重点贯穿大中小各学段的内容序列,建立党的创新理论及伟大实践成果及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长效机制,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内容体系。深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建强思政课必修课和选修课,推进学科德育、课程思政系列化,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完善大中小学一体化教研机制,探索形成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相融合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教学体系。加强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依托“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完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强化一体化教师队伍培养,推动数字化转型赋能,加快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

二、主要举措

(一)持续丰富“大思政课”内容供给

1.将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全面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的要求,依据不同学科特点,结合各学科独特优势和资源,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上海高校自编教材和中小学非统编教材建设中。深入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和思政课统编教材,加强教材内容的有机衔接和科学转化,形成典型经验。结合学科专业特色,重点推动习近平经济思想、法治思想等重要思想和重要论述全面融入相关学科人才培养。

2.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及时融入教育教学。系统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的创新理念、重大实践,及时梳理考察地方、学校发表的重要论述,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重大实践与视察地方和学校重要论述、“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课程教材和教学实践。持续深入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污染防治等伟大实践的鲜活素材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上海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将党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编制成教育教学指引,指导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3.将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课堂教学。加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建设,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打造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学术交流、信息共享平台。发挥智力资源聚合优势,组织专题研究和品牌论坛,策划推出一批代表性项目成果,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开展体系化研究和理论性阐释,及时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全面挖掘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元素,通过打造校园红色景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等,把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动人故事、苦难辉煌融入第二课堂,深入开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实践。

(二)不断完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

1.推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按照纵向衔接要求,分别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探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活动、导学、导读课程;高校本专科阶段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研究生阶段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论课程、重要论述个论课程建设项目,探索开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专论课程,专题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的个论课程,形成一批精品课程。组织编写大中小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教学指南,突出各学段教学知识点层次性和阶梯性,实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学效果。

2.推进思政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建设。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高校思政课必修课的有机呈现,组织编写教学建议,突出教学知识点贯通性和融合性,实现不同课程间的相互支撑。实施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程建设行动,围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聚焦党的创新理论及伟大实践,建强“中国系列”课程思政课选修课,拓展课程主题和内容,开设中国抗疫、脱贫攻坚等新课程,打造“中国系列”课程升级版。

3.深化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建设。根据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全面修订中小学学科德育教学指导意见,推动“大思政课”要求融入中小学各学科教学。推进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培育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和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强化示范引领和资源共享。围绕一流本科专业核心课程,结合不同专业的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组织编写系列课程思政教学案例集,形成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依托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探索构建课程思政与学科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机制。

(三)深入推进“大思政课”教学改革

1.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实施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攻坚行动,遴选若干所思政课建设强校和若干名高水平思政课专家,专题研究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分众式等教学方法,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手册,激发思政课课堂活力。建立“讲台上的新思想”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观摩交流长效机制,探索形成大中小学一体化教学的方式方法。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分要求,精心设计实践课教学大纲,明确课程目标、强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2.提升教学研究品质。建立完善“市级示范+区域协同+学校推进”三级教研体系,常态化开展市级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活动,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建立完善区域协同教研机制,推动区域内、区域间大中小学联合开展教研工作。开展中小学思政课和学科德育深度教研试点工作,编制深度教研指导意见,研制深度教研工具包,形成一批深度教研典型案例。组织专家力量,建设思政课教学问题库、教学案例库、教学资源库。

3.深化教学评价改革。探索学生理论学习与行为实践相融合的“大思政课”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以学生“知识积累度”“主观努力度”和“行为实践度”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改革方案,探索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社会实践基地、用人单位等有效参与评价的路径。建立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测反馈制度,选聘政治可靠、有丰富教学教研经验的教学名师、离退休教师组建教学指导专家队伍,完善巡回听课制度,定期听课指导。

(四)努力建设校内外育人共同体

1.丰富实践教学研修活动。实施主题实践教学创新项目,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指导点,开展“信仰之路”师生主题实践研修,打造“行走的课堂”“红色一课”等市级示范课程,形成“一区一特色”“一校一品牌”实践活动体系。充分挖掘上海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主题,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发实施学生红色基因传承主题教育活动,以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新颖活泼的形式,引导广大学生坚定听党话、跟党走。

2.创新社会实践育人体系。研制大学生社会实践落实“大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意见,重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建立学工部和团委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学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将理论学习贯穿于实践选题、组织实施、成果展示等社会实践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学生社会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统一。实施“知行合一”实践磨砺行动计划,推动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公益劳动、职业体验与思政课教学有机结合。

3.完善社会实践资源图谱。编制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场馆标准和指南,针对不同学段特点,从资源开发、项目设计、岗位需求、学生服务等方面,明确不同类型场所服务规范,形成学生校外实践的统一标识和统一宣传。整合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陈列馆、烈士纪念设施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科普教育、环境教育基地以及改革开放成就教育等系列场所,挖掘大科学设施、重点实验室、重大工程项目等资源,建设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实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打造“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品牌活动,推动优质红色资源进校园、进课堂。

(五)着力打造“大思政课”优质队伍

1.完善培养培训体系。系统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一体化专业成长发展体系,完善岗前培训、骨干培训、高级研修、教学竞赛、访学交流,一体推进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与结构、教学体验与实践探索、教学研究与课程研发能力全面提升。实施教师“大思政课”能力提升计划,研制“大思政课”专题培训方案,开展大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大思政课”意识和能力。

2.搭建专业成长平台。实施思政课教师在职学历提升计划,支持中小学思政课优秀教师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探索建立相邻学段思政课教师相互交流制度。建设“大思政课”建设研究基地,设立“大思政课”教学研究专项课题,引导思政课教师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开展高质量教学研究。设立一批集教学、研究、培养等于一体的“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探索“名师带教”培养模式,培养中青年教学骨干。

3.壮大兼职教师队伍。实施“大思政课”引智讲学计划,建立特聘教师制度,聘请党政领导干部、社科研究机构、党校专家学者和先进人物,承担或参与思政课教学任务,充实课堂教学力量。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研制领导干部上讲台课程需求侧清单和供给侧清单,整体设计市级机关、大型国企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常态化讲思政课机制。建设“大思政课”兼职教师库,汇聚英雄人物、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上海杰出人才、青年典型等先进典型,以及红色场馆讲解员、老同志、青年讲师、志愿者,形成经常性参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

(六)积极推动“大思政课”数字化转型

1.线上资源赋能线下教学。依托“易班”开发“大学生思政课在线学习平台”和“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成果展示平台”,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打造视频课程智慧生产平台,对形势政策时事热点问题,即时策划推出视频微课程,拓展课程学习资源。实施“空中课堂”提升计划,巩固中小学在线视频课建设工作成果,推出一批融媒体公开课,打造系列“数字课堂”。

2.增强虚拟技术教学应用。支持建设“大思政课”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体验馆,开展基于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基于智能技术,开发虚拟思政课教师、虚拟辅导员,配合课堂教学,开展个性化教学辅导、答疑解惑,探索个性化、智能化、泛在化教学模式。

3.提升教育教学管理效能。探索精准思政管理模式,以数据驱动、智慧赋能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准化、决策科学化。依托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长周期、跨场域、多维度的学生画像,加强学生思想动态、教学问题分析研判,为学生成长提供精准指引和指导。建立网络思政技术研究机制,通过课题研究、关键技术开发、第三方能力导入等,强化技术研究和储备。

(七)加快构建“大思政课”支持体系

1.建立部市共建会商机制。将“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纳入新一轮教育部与上海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点工作,与“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等工作协同推进。建立部市共建“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试验区会商合作机制,联合召开“大思政课”试验区建设会议,确定年度工作任务,共同推进实施,联合督促落实。

2.完善专家专业引领机制。充分发挥上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作用,就一体化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为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遴选新一届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指导委员会,发挥教学研究、咨询、指导、评价和服务等作用。出台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意见,优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布局,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群,打造教育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的坚强阵地、前沿阵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

3.建立区域统筹推进机制。构建“大思政课”建设试验体系,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与特色做法,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组织区和高校联合建设“大思政课”建设整体试验区,聚焦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探索大中小学一体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长效机制。遴选部分区、高校建设“大思政课”建设重点试验区(校),分别聚焦课程、教学、队伍等关键领域,开展重点项目改革探索。支持高校协同中小学、场馆等单位共同建立“大思政课”联合实验室,开展微观层面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依托市委高校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和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宣传、文化、体育、科技、卫生、公安、财政等部门,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完善一体化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制度体系,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争取教育部对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给予更多支持。各区和大中小学要推进“一把手”领导负责制,完善“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机制,在发展规划、人才引进、公共资源使用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

(二)加强督导考核

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情况纳入大中小学学校党委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内容,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体系、高校分类评价体系,纳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和区教育学院建设评价体系,加大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督学督政工作力度。

(三)加强宣传保障

加大对各区、各校“大思政课”建设先进经验、典型案例、优秀成果的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主流媒体及易班、学习强国等平台进行专题宣传和展示,形成引领和辐射效应。建立健全财政投入和社会资金多元化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

Baidu
sogou